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IMLA)主席、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金永兴教授应邀来我校作专题讲座
11月27日下午,我校“一带一路”应用型海事人才研究院第六场专家学术报告会在人文学院公共艺术厅举行。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金永兴教授作了题为“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治理,努力服务海上丝路建设”的学术报告。学校校长刘红明、副书记刘志洲、副校长陈立军、陈晓琴出席会议,“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教务处、高教所、各二级学院等部门负责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校长刘红明主持。
图1 金永兴教授的讲座现场
金永兴教授从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心得以及对近年来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和上海海事大学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治理案例的思考入手,阐述了“民心相通是丝路沿线国合作的重要基础”、“人文交流是丝路沿线国民心相通的关键”、“参与国际海事治理是建设海上丝路的有效途径”等观点,表达了我国航海院校应该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要为“一带一路”做贡献、为海洋强国做贡献的愿望和情怀。
金永兴教授谈到学习“十九大”报告时,重点阐述了报告中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教育强国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键词,提及海运既是交通的范畴,也是海洋的范畴,没有海运强国,就没有交通强国,也没有海洋强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坚持以平等、友善、合作态度与各国交往,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作为航海类院校,应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做贡献、为海洋强国做贡献。
在谈到学习体会时,金教授说,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中,“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五通”之中,民心相通是海上丝路国合作的重要基础,它是国家友好交往的最终体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也是落实其他“四通”的前提和保证。
金教授接着说:实现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是人文相通、心灵相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具有多种文明、数十种语言并存,人文差异较大,使得实现沿线诸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过程充满挑战和变数。如何开展人文相通,金教授列举了三个案例。古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采取“以和为贵、友好往来”,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家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隶属安特卫普港务局的全球高端港口管理人才培训机构--港口培训中心,自成立39年来,为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港口管理人才15000多人,其中为中国培训了4000名高级管理人才,并以学员为主体,在中国建立了相关网页,进一步联络和加深了双方友谊和彼此认知;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在教育部、交通部的安排和支持下,上海海事大学开展了为他国培养航运人才、在中西非地区开展办学项目,以及为来自不同国家海事院校学生举办国际班,受到好评。
金教授也重点介绍了上海海事大学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治理,努力服务海上丝路建设的经验和体会,认为参与国际海事治理是建设海上丝路、增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IMLA)成立于1977年,是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正式咨询机构之一,于2013年落户上海,成为首个与海运相关的国际组织落户上海的正式机构。上海海事大学通过开展国际海事组织教学指南修订、出版专著、举办专业研讨、申报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等,为提高中国国际海事话语权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图2 金永兴教授作报告
讲座结束后,刘红明校长做总结性发言。刘校长首先对金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讲座是“一带一路”研究院成立一周年后第一场重要的报告,上海海事大学在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在国际海事治理上的实践经验具很高的战略指导意义,对我校今后在国际化和事业发展方面提供了借鉴;刘校长鼓励有兴趣的教师能够借用平台,也参与到国际海事治理工作上,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海洋强国做贡献。最后,刘校长代表学校感谢上海海事大学为我校输送了大量的师资人才。
图3 刘红明校长作总结发言
会后,“一带一路”研究院、我校上海海大校友、参加聆听讲座的与会教师代表给金教授献花并合影留念。
图4 校领导和金教授合影
图5 我校部分上海海大校友与金书记合影留念
|